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從神學趣談但丁筆下的地獄…!




儘管很多朋友也了解Dante’s inferno這款遊戲是由詩人但丁筆下的神曲改編而成,但當各位玩家在詩人筆下的地獄中奮勇作戰時,又有沒有興趣了解詩人但丁眼中的「地獄」與神學眼中的「地獄」是否相同呢?



但丁仍然是但丁

很多朋友也認為Dantes inferno的故事與原著《神曲》相距千里,因為原著中的但丁是詩人(※1),遊戲中則成為軍人,別看EA Games將但丁改為十字軍是純為遊戲考量,但丁其實生於十字軍東征之後,歷史中十字軍雖然以宗教為名義,但真正的動機其實出於經濟侵略,所以但丁當時寫《神曲》一書諷刺羅馬教會的統治,與EA Games將「詩人但丁」改為「十字軍但丁」一併考慮,就會發覺《神曲》的神韻並沒有很大的抵觸。(※1)

不要以為但丁胸部的十字型布條純粹是「懶型」的設計,在基督信仰中,十字架代表了背負十字架的贖罪之意,如果但丁並非「執迷不侮」,那麼十字架理應縫紉在背上(這裡先不管他能否DIY)。然而,他把十字型布條縫紉在胸前,那麼就符合《地獄篇》中但丁依然充滿罪惡,儘管他視十字架為正義,其實胸前十字架正是「冒基督之名行使罪惡」。

地獄並不是地獄

《神曲》與遊戲中的地獄也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就是地獄像一個漏斗,從上到下愈來愈小,所以你會發覺遊戲前期的場景氣勢磅礡,但後期的場景好像愈來愈小家,甚至最後數層的地獄實在有偷工減料的嫌疑…雖然我們無人能真正地去遊地獄,但從神學去討論地獄的話,但丁筆下的地獄其實有錯得離譜的嫌疑,最明顯的一點,是基督信仰裡雖然罪分大小,但大小之別乃在於是否「明知故犯」,七種罪之間無分輕重,所以,縱慾(Lust)不可能比暴食(Gluttony)犯的錯輕,我們也不可能認為背叛(Treachery)是所有罪之中重為嚴重。再加上如果所有罪孽所犯的次數是平均的,那麼我們不難想像,地獄一定不會像一個漏斗型的,瘋狂一點,它甚至不應該是3D的。(※2)

罪不等於罪

在現實中相信大部人也會聽過「七宗罪」(※3),遊戲中,但丁在地獄中所看到的罪何止七宗,就如幽冥地獄(Limbo)中但丁會看見無信仰者(例如撤拉丁)和被未受洗者(嬰兒大軍)追殺,又或者在罪惡之囊(Malebolge)的十種罪人,整隻遊戲中所列出的罪行種類筆者保守估計超過二十宗以上。這個聽起來好像互為關連但又好像有所衝突的觀點,其實在《煉獄篇》中會得到解答。不過,由於聖經中沒有明示煉獄的存在,所以筆者斗膽地假設,但丁筆下所描述的「罪」其實都是源於七宗罪,即憤怒、貪食、驕傲、懶惰、縱慾、嫉妒、貪婪。古惑一點,但丁把七宗罪拆成這麼仔細,實有借古諷今的味道,例如諷刺當時的掌權人物和機構,並以他自已的觀點去品評古今人物,又例如罪惡之囊及背叛被寫為地獄中的最底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意大利一直處於政治黨爭中,相對地貪吃和縱慾所帶來的影響就比較輕了。(※4)這類附帶一提,雖然遊戲中縱慾的頭目是埃及豔后與安東尼,頗有玩味地雖然他們是「色慾界的名人」,但考慮到但丁的地獄觀,其實他們更應該被丟入背叛或罪惡之囊,既然貪食可以找地獄三頭犬(Cerberus)作為頭目,那麼筆者認為大可考慮阿斯莫德(Asmodeus) 取而代之。(※5)

後記

正如大部分人一樣,筆者起初並沒有對但丁地獄抱有太大的期望,可是當完成了遊戲,並觀看了它的電影版後,就開始萌生了「其實非常不錯啊!」的想法,好比縱慾層之中的場景與怪物嘔心無比,令人了解但丁筆下所謂的在颶風中「相擁至死」;而結局中,看到但丁胸部的十字型布條終於掉下,化成蛇後逃去,象徵了但丁終於脫離罪惡,由Beatrice的愛從困境中擺脫出來,其抽象手法也表現了《地獄篇》中但丁呼喚心靈世界的善的真諦,雖然遊戲性比不上God of War,但深度和娛樂性又比原著不遑多讓。


Reference
(※1)但丁不單是詩人,事實上他是擔任官員與宣傳者的角色,只可惜他是比較失敗的PR界人員,最後被放逐,在意大利漂泊,所以將他改為武功高強的十字軍戰士,筆者認為並無不妥。

(※2)基督信仰中定義下地獄的死罪往往指不可寬恕的大罪,然而有趣地罪行之間其實是等同的,所以理論上定義人的罪其實可用多寡來決定,理論上年齡愈小,所犯的罪孽就會愈輕。至於為何未受洗者的嬰兒會下地獄呢?筆者認為是遊戲攪錯了,姑且網開一面…

(※3)七宗罪又稱七大原罪,相對的是七大美德,由聖神七恩中變化出來。七大美德是謙卑、慷概、適度、貞潔、善施、熱心、溫純。當然,在遊戲界中曾提及八大美德的,便是RPG界的經典:創世紀(Ultima),不過所謂第八大美德,「公平」不等如公正…

(※4)如果對埃及豔后(Cleopatra VII)有一點認識,就會知道她所犯的罪除了通姦,還有殺子、奪權,甚至背叛祖國,由此觀之,她掉入最底層的理由實在非常充分。

(※5)阿斯莫德(Asmodeus)是司淫慾的惡魔,原出於基督教中,並不是很重要的惡魔。他獨佔喜歡的人類女子,殺掉所有與那女子成親的男子。最後被大天使拉斐爾施計逼出原形,逃往埃及後被大天使加百列擒住。直到中世紀的魔術書中才被大量使用作惡魔的代名詞,如"復仇公子"、"淫慾公子"等。

再次強調,遊戲愈後期,旅程會愈來愈短…囧

2010年2月22日星期一

A hardcore player confession



Life does not have continue...


An over 30years experience gameplayer,Brain,regretted his life spending much time on the games.He clarify his meaning by the anime.To advise people do not repeat his fault.

This film has quoted many famous games in the world,such as WOW(World of warcraft), Facebook, Mario and Magic(Magic the garthing).And you may feel many game humor form this film to prove that the producer is really hardcore player.Anyway,pleas enjoy the film and remember this "game" you only got one life.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The Road》


由於不曾讀過《The Road》的原著,所以筆者很害怕寫這篇文章時會曲解了當中劇情。不過,單憑這套小說改篇的"末日"電影,它能給予觀眾的新體驗,已經超越「末日電影」的範疇。

故事概要

故事大概發生在文明毀滅之後,生存下來的父子面對甚麼食物也沒有的廢墟世界,父親只有不斷向南走的目標,尋找活下去的希望。

「無」的普世意義
這套電影最奇妙之處就是沒有「背景」(如果發現有Hints,請告知),故事沒有交代文明為何被毀滅,而且也沒有洪水猛獸及背景音樂,世界只有人類,就再沒有其他動物(但有狗…),於是食物就成為極其珍貴的資源。
父子兩位主角,「父親」(father)和「兒子」(Son),沒有名字,故事只有描述父親見證了文明的毀滅,然後就帶著兒子穿過寒冷的城市廢墟、荒蕪的沙漠中一路南行,希望見到溫暖的海岸,尋找生活下去的可能,因為世界已經荒涼,除了肌寒交迫,就是吃人的人。

對於電影的「百無」,在筆者眼中這其實算一種普世意義,例如父子無名,代表了「他們」超出了電影故事中「主角」的範疇,他們可以是你我當中任何一人,「父親」像一個「焦慮」的化身,他唯一生存的目標就只有兒子,不停地在末日中掙扎;「兒子」像一個「希望」的化身,他總是希望遇見「好人」(※1)。

後記
推薦喜歡看災難末日或Cult片的人,《Road》裡充滿了很多精彩的描述及暗示,但礙於故事有非常多的「化身」,為免透劇,唯有在此停筆…


(※1)故事開始時父親往往理直氣壯地教導兒子「我們不會吃人,所以我們是好人!」,但當旅程愈來愈嚴峻時,「We're the good guys, right?」這條問題對父親而言卻變得愈來愈難…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來猜這些「食物」來自甚麼遊戲世界吧!

不論遊戲世界或現實世界,「以人為本」的精神其實一直存在。既然有「人」,就少不免吃,現在,請先放下現實中吃的煩惱,從食物中猜猜哪是甚麼遊戲吧。

這個「世界」充滿了對食物的愛

常言「民以食為天」,「吃」這回事是不能馬虎的,但或許你早就被一些專家給弄糊塗了,這些不能吃,那些不能吃,一篇篇「最新研究指出,長期服食用X可能導致Y疾病」的新聞真是層出不窮,語不驚人誓不休,誓以吃不死你也要先嚇死你為目標。現在,你不需要為X的問題而擔憂,你只需好好地制作食物就好了。
食物要怎麼做?首先,你要種地,澆水,挖礦,養小畜牲…你不僅要用心做好每一個步驟,照顧滿滿一圈的牲口,每天累得不亦樂乎,還時不時要抽時間去結交男/女朋友,完完整整地體驗了一番鄉村牧場生活。
當然,料理是最為引人入勝的環節,從冰箱到鍋碗瓢盆、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有,再加上你辛苦種植出來的水果蔬菜,每天在家裡制作各式各樣的食物,實驗各種搭配,偶爾做出一鍋毒藥,這時,你就需要一本菜譜,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體驗小小世界裡的滿足感。(※1)

這個「世界」你總是需要烤食物!
這裡總是住著一班人,平時聚在會館裡飲酒作樂,然後相約在深山野林裡殺龍捉獸。他們每次總要帶著難以想像地重的裝備,翻山越嶺、刀山火海…所以我們不能否定他們很需要吃肉。最初可能只是茹毛飲血,但他們會愈來愈講究,由放屁猴子肉、野豬肉、大象肉、龍肉,甚至烤「G肉」,總之無肉不歡,你不需擔心是否油膩,只要抱著「宰了它,割了它的肉來吃」的心態就好了。(※2)

這個「世界」的食物鏈非常特別
我不知道創造這個世界的神是不是神經失常,你總是被迫扮演一小撮人,而且還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在一個以肉食主義者為主的世界中行走,還要作為最大的賣點。
也不知道是否太多人因為吃肉吃得太刺激,太膩了,於是神有心讓那一小撮人只能吃草,不止是綠色的草,還有黃色、紅色、甚至混了五顏六色的精華素,好調節葷素平衡,達到營養標準。
筆者很想建議下次最好能加一點鹽或調味料,或者煮煲湯,而不用一口草藥一口精華素這麼苦。看著大群肉食主義者痛快地大口吃肉,換了是我早就轉行和他們搶了。(※3)

這個「世界」的食物何其豐富與上一個世界的神比較,這個世界的神顯然給主角的待遇好太多了:「蛋糕奶茶咖啡批、壽司人鱼三文冶」,想吃甚麼,悉隨尊便,甚麼肉啦、牛扒、古代鱼、藥水、過期三年的腐肉、過期三年的三鹿牛奶…可謂應有盡有。
最嘖嘖稱奇的,莫過於最適合給擁有「特別體質」的主角的食物,偏偏沒有。(※4)

這個「世界」有速食比賽!
矛盾地,這個世界的主題並非食物,但一看遊戲名字,又會想到與「食」有關。
雖然這個世界裡經常刀光劍影,但裡頭一群兄弟男兒總是出來大吃大喝,幾乎全不擔心「飽死」,他們在世界裡頭經常要為食物擔憂,只因那些壞人總是有藏起食物的嗜好,於是,他們拿起武器,捍衛自己吃的權利。
這裡最著名的食物,必然非雞腿和包子莫屬,這裡定期舉行速食比賽,為了取得獎品,這班好兄弟又要互相競爭…(※5)

這個「世界」裡有很多廚神
先說這個世界裡頭的食物非常好吃,居然好吃到能「外銷」現實世界。
至於遊戲世界裡頭的食物,就漸漸擔任了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冒險者除了冒險,還要擔任「飲食兵團」…正確一點是「美食學徒」,每到一個城鎮,總要尋找當地一家出售食材的小店,而每一地方的城鎮總是會有幾種當地的特產,例如海邊城市總是賣海鮮,而「傳說中的廚神」總會有一位在左近,他們的衣著總是顯得和周圍格格不入,氣勢非凡,而你總要向他們拜師學藝,好吃飽上路。(※6)

最後…他是一位斐聲國際的食客,可能由三歲到八十歲都認識佢。
他在無盡的迷宮裡穿梭,任何東西也吃的下,當中包括水果、叮鐺、一把鑰匙或者其他古靈精怪的東西。
他並不孤獨,因為他一直被「四大名捕」追殺,那四大名捕並非「鐵手無情、追命冷血」,而是叫Inky、Pinky、Blinky和Clyd。
最後,如果他能吃下4顆亮晶晶的話,那麼他就吃定四大名捕。(※7)

小結
最後,如果你常常為遊戲世界中的「食物」大傷腦筋,在現實世界中食慾不振,筆者想,也許是時候返回現實世界,感受人類最基本的,那種單純進食的快樂吧。


(※1)要打理牧場,當然非《牧場物語》系列莫屬。

(※2)一提到「烤G肉」,很難不想到《Monster Hunter》系列。

(※3)「喪屍吃人,人吃藥草」,這種非比尋常的食物鏈只有《BioHarzard》系列才找得到。

(※4)小時候,《惡魔城》世界裡的食物總令我懷疑,它不正違反了香港某電視劇裡的提出的殭屍的 「除了血,吃其他東西都必然肚痛」的法則嗎?

(※5)《吞食天地》就如名字一樣,玩家必須找出「藏得隱密」的食物,方能在戰場活命。不單如此,你除了要吃得多,還是吃得快。

(※6)圖中是《Tales of 》系列那「傳說」中的麻婆咖哩飯,至於「傳說中的廚神」就是指遊戲中的「不思議的料理人」,玩家吃了料理會對自身能力產生很大的正面效果,因此打BOSS前當然要好好吃一餐才上路。

(※7) 《食鬼》